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红树林保护区与博物馆

深圳市红树林湿地博物馆是由国家林草局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此国际竞赛中,”深圳华汇设计(HHD-sz)+玛莎·舒瓦茨事务所(MarthaSchwartz Partners)”联合体从近百家设计机构中脱颖而出,进入前十,入围第二轮决选。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湿地博物馆依托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其不仅仅作为一座建筑而存在,更代表深圳这座城市在历经四十年高速发展之后,对于自然、城市与人三者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同时,博物馆选址于地铁车辆段的上盖,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大尺度人造工程之上,如何还原自然生态的意向与体验,如何创造一处全天候的公共空间,是设计面临的首要挑战。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位于车辆段上盖的自然生态公共空间

深圳经过多年的填海造陆工程之后,原来的基围鱼塘作为传统的渔业养殖形式已经完全消失,红树林也消失殆尽。城市建筑覆盖了原有的自然通廊。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基围鱼塘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填海造陆范围

而如今红树林博物馆的诞生,自然的生命力将会重新从城市中萌发,它会成为连接深圳湾滨海岸线及山海连廊的重要节点,也使整个片区形成更完整的绿色生态及公共文化系统。同时本项目为现代人民提供历史的视角,试图恢复场地填海造陆前本来面貌。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基地现状照片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 山海连廊

红树生境丨还原自然生态,漂浮而非覆盖

红树林给予了我们最直接的设计灵感,采取一种漂浮而非覆盖的方式成为我们实现上述目标的选择。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漂浮而非覆盖

我们将基地内1.5m厚的覆土进行荷载等代,将经过过滤泥沙后的红树林海水与水质净化厂的再生水进行混合后引入场地,再将红树与湿地景观系统同时引入,从而创造一个可以自由进入的开放湿地,再现自然的同时形成独特的体验性场所。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浅水与红树岛-总平面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保护区与博物馆

浅水与红树岛形成了公共空间的基底,水面可以如同潮汐的海面一般呈现不同的高度变化,为场地带来动态的效果,仿佛红树林的潮起潮落。红树岛湿地形成的起伏地表结合丰富植被和景观元素将创造出多样化的场所和丰富的空间组合体验。

不同的岛屿之上组织不同的建筑功能:涵盖教育、培训、餐饮、会议交流以及服务配套等等,不同主题特色的小岛之间有环形的栈道相连,漫游期间也成为一种别样的体验。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 红树岛与环形栈道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水面如同潮汐一般呈现不同高度变化

这种底层全部开放成为公园的设计形成了属于市民的全天候的公共空间,同时建立起城市与自然的积极连接。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全天候的公共空间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底层开放空间与湿地

结构采用原车辆段柱网条件,形成两种尺寸的柱网空间,粗细不一的柱子如同红树林的枝干一般,塑造出多种尺度的室外空间感受,适应不同的艺术展览、休憩活动、聚会等空间体验。柱阵同时界定了一个场域,是周边场地的空间组织者。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柱阵界定的多种尺度室外空间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底层开放空间创造亲子活动场域

连绵的树冠丨与自然融合的长画卷

博物馆二层“漂浮“形成连绵的“树冠“形态,并通过对边界进行切割,使之呈现对城市与自然的退让姿态。而连续的二层体量也为底部的公共空间提供了更高的舒适性,是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环境友好策略的积极回应。光影渐变营造云雾的视觉效果,形成与自然融合的长画卷。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底层架空与湿地设计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连绵的树冠

二层共分布着九个展厅,每个展厅均可自由塑造红树林展陈主题。主要的室内公共空间均面向红树林与深圳湾设置,具有最佳的景观视野。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展厅、全息投影、实物展示和互动参与装置等方式带领大众了解红树林,拉近红树林与游客的距离,促进科普知识的传播。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二层公共空间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公共空间步道

无论在首层还是二层,人们都可以通过空间立体步道到达屋面,在海天一色之间远眺红树林湿地,同时串联整个场地与建筑功能,给市民全天候的内外景观体验。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室内环形坡道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立体步道串联湿地与屋面层

低能耗与生态友好丨“多孔”的建筑

屋顶采用曲面复合钢框架,保持了连续起伏的形态,营造出轻盈而多孔的可 “呼吸”的效果。此外,屋面分为上人与不上人区域,不上人区域设计了便于鸟类停留的装置,构成人类与鸟类和谐“共栖”的场所。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起伏的第二地表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人类与鸟共栖

在三角地区域,我们设计了一处在各个标高均可到达的室内瞭望空间,在“看“与”被看”之间,诠释着功能性和标志性的统一。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三角地的瞭望空间

顶板上微缩红树林系统

红树林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生命特征来自于红树本身、各种小型水生动物、昆虫、以及在红树林栖息的鸟类。四个岛屿代表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四种生命特征。建筑顶板成为了上下两个世界的界限,同时也是两个世界的联系。正是顶板之下辛勤工作的工人,保障了顶板之上游览人们的出行便利。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顶板上微缩红树林系统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植物园为顶板的延续

车辆段顶板上微缩了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三大组成部分,基围鱼塘、滩涂伴生植物以及红树林。淡化的海水注入鱼塘区,各类水生动物产生的养分经过水流加速器的加速导入伴生植物区,滋养耐盐植物生长,而耐盐植物可以用作生物燃料。淡化海水最后导入红树林,红树植物将水彻底净化后排出,同时又为鸟类和昆虫提供了食物。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基围鱼塘、滩涂伴生植物与红树林

以富含有机物的淤泥作为池底的基本铺装,上覆30cm厚细白沙,营造结晶纯粹的博物馆基调,即便在屋顶没有水的时候,白沙滩依然是游客休憩玩耍的场所。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浅水与岛自然过渡的形态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夜间萤火虫与湿地公园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候鸟岛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首层平面图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建筑设计 /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
△二层平面图

我们希望
在大海与陆地之间,在自然与城市之间,
在风景与建筑之间,在鸟类与人类之间,
有这样一个场所, 轻盈、开放、接纳、交融,
并将最大限度的想象,留给未来。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项目地点:深圳市福田区
主办方: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策划与组织单位:深圳市观筑建筑交流发展中心
设计单位:建筑-深圳华汇设计(HHD-sz)/ 景观-玛莎·舒瓦茨事务所(MarthaSchwartz Partners)
总建筑面积:39500m²
深圳华汇设计团队:
主创建筑师:肖诚
设计团队:印实博 毛伟伟 麦梓韵 傅艺玲 朱颖 张晓明 蔡东洛方玉婷 陈晨 朱艳霞 钟丽 麦日春 简国贤 陈葳璘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团队:
Markus Jatch 张易文 刘云亭 赵赟亭
结构顾问:徐牧 赵婷婷
项目状态:竞赛方案
设计时间:2020.09-2020.11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 深圳华汇设计 × 玛莎·舒瓦茨事务所查看链接。文章内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其权利人所有,特来设计对其不享有任何知识产权,仅做学习交流之目的。若本文存在任何知识产权争议,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特来设计,以便特来设计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删除、澄清声明等形式),以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损失。

(1)
上一篇 2021-04-06 09:39
下一篇 2021-04-07 09:35

您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号
公众号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