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闽江起源处、顺达昌盛地”,用这句话概括福建南平的县城顺昌,很是贴切。无论人文历史,还是地理环境,这都是一个极富特色的小城。非常幸运的,能在这里留下建筑创作的思考。体育中心位于顺昌南部,城南东路南侧的白龙泉地块。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90亩,规划有一场四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排球馆、举重馆),地下车库及全民健身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在设计过程中,动态变化的场地条件依次出现,比如场地形状的改变,临路界面的变化,场地内的城市设施的不确定因素等等,这些变化看似逐渐压缩了设计的空间,使得最关键的开放性设想被一点点侵蚀,最主要的城市展示面被一步步逼退,但却促发了设计的持续深入思考:设计从雄心勃勃的城市更新的所谓大格局,渐渐退回到更加关注场地的本来特征和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并深层挖掘之。被动变为主动,在变化中寻找变化的规律,尽可能全面考虑多种不确定因素,进而提出最适宜的应对策略。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设计的不同阶段,一共出现了三次大的调整,这三次大的调整,都是基于用地条件的变化。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用地条件的变化© UAD

场地形状的改变

场地沿着城南东路的长界面被压缩,用地形状由矩形变为方形。因此第一轮的方案也就此打住——最大限度的利用城南东路界面不可行。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第一轮方案草图© UAD

沿城南东路的现有建筑和用地西侧的现有民房都不能拆除,展示面被进一步压缩。

用地西南侧的泄洪渠不能改道,在泄洪渠上也不能架桥。这就导致被泄洪渠分隔的一块用地成为飞地,原来四馆联合的布局不可实施。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动态变化的场地条件形成一种动力,推动设计从现状出发,从实际出发,挖掘之前并非优势的现存条件,将之作为设计的突破口,同时还要预判到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的变化,提早准备,整体思考。

克制

有了克制的态度,就会有概念和思路的转变,这就带出应对的措施。

应对第二次的用地条件的变化——综合比较,平衡取舍。用地北侧沿城南东路的交通局大楼和住宅楼之间的缝隙,这个在地形图中看上去确实就是缝隙级尺度的口子,在现场的感觉是相当的宽大,无论平视还是俯视。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口子,一个“引入”的概念渐渐清晰。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开口尺度分析© 赵强

根据最新的规划条件,南侧和东侧的道路会与体育中心同期建成,这样,沿南侧和东侧道路也可以作为主体建筑的展示界面。

体育公园的概念逐渐清晰:临主街没有显赫的形象,只有开敞的入口,这反倒是一个公园的恰当的做法;融入到环境中的建筑形象,尺度适宜,表情亲切;丰富的室外场运动场地;多样的外部空间;一个没有实体形象的体育场,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环境之中。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引入的思路分析图© UAD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基于前两次用地调整的方案© UAD

应对第三次的用地条件的变化——继续贯彻体育公园的概念,保持开放性的同时,注重主体建筑的适变性:将游泳馆拆离于原来四馆构成的建筑群组,剩下三馆包括体育馆、排球训练馆、举重训练馆。以当地体育名宿命名的侯玉珠排球训练馆和张国政举重训练馆,功能和形象都要求独立完整。但基于整体形象和功能配置的考虑,三馆需要作为整体统一考虑。最终是各自均有独立的体量,独立的形象,独立的入口,并面对南侧或东侧主要道路各有其展示界面,从而做到了既分又合,分合有致。而拆离的游泳馆也更加独立,并接近城南东路的主入口,更适合独立对外开放经营。修改后,对功能性的适配更加到位。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游泳馆© 赵强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三馆(体育馆、排球馆、举重馆)© 赵强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一场4馆(三馆+游泳馆+体育场)© 赵强

关于标志性

对标志性的追求是几乎所有业主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待,做为县一级的体育中心,更是如此。在我们回头审视设计对标志性诉求的应对时,这最后一次的方案修改,也促使我们对标志性的追求持续反思——是否体量减小,分散布置,就削弱了标志性?体育场没有罩棚,能有标志性吗?没有实体的场地,能作为整个项目的中心吗?对于这样县一级的体育中心,投资预算的控制是理所当然的,想要通过炫目的建筑材料和复杂新奇的形体来表达建筑的标志性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尽管业主对标志性的追求也是一如既往,但建筑师始终要正确引导:对标志性和高品质的追求,要通过精心的、适宜的的设计来体现,不以奢华炫目为手段,应当立足设计本身,整体思考——还是要克制。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三馆+游泳馆——在很多视角,依然是一个整体。但实际又是不同程度的相互脱离——这不也是很有趣的感受吗?© 赵强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体育场的景观看台——结合场地特征的整体塑造,和一个大而无当的罩棚相比,哪个空间的感受更好、进而哪个更有标志性?© 赵强

我们对标志性的理解又归于简单:
形式结合功能,尺度适合环境——得体的标志性
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口碑的标志性
空间塑造的类型建筑特征体现

空间是需要有类型建筑的特征的,尤其是体育建筑。对于顺昌体育中心,由于我们很重视体育公园的概念,因此,外部空间塑造就更为重要,也要更有特征:结合体育场的看台空间塑造的室外空间,将观演功能和休憩功能结合,将现状用地条件与场地形状结合;结合建筑形体的多层室外架空层和平台空间,为市民的多样活动提供场地,这些都是对类型空间的塑造。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举重馆与比赛馆之间的外部空间© 赵强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举重馆外围的环廊空间© 赵强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举重馆与比赛馆外围的环廊空间© 赵强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三馆的平台空间© 赵强

对内部空间塑造依然要遵循类型建筑的特征表达需求。在空间可变性、灵活性的基础上,创造个性的、适宜的空间,比如比赛大厅+休息厅的空间界面处理:对于是否要一个完全开敞的、联通比赛大厅和休息大厅的整体空间,还是将其二者分别独立,也是我们琢磨很久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小型体育馆,两厅联通的处理案例很多,我们也希望不局限于追求比赛厅的绝对封闭和完整,一个通透的开放的空间更符合这样的体育馆的气质。在与业主的沟通过程中,以及接下来对各个空间的深入设计,最终保留部分的联通,而在空间的界定上,依然塑造独立的界面感受。但非常遗憾,在消防评审中,这样的设想还是没能实现,比赛空间还是被要求与休息厅完全隔开,尽管我们充分论证,广泛举例……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设计中与比赛大厅相连通的休息厅© UAD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比赛大厅© 赵强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排球训练馆© 赵强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举重训练馆© 赵强

使用与体验

全民健身中心位于场地唯一的临街面,最利于更广大群众参与的室内全面健身活动的开展,这是结合功能、建筑体量和场地条件的综合考量。

每天,尤其是傍晚入夜时分,体育中心成为顺昌人民活动健身和休闲散步的绝好去处。丰富的室外场地为顺昌人民提供了一种公园式的体育健身体验,也变成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全民健身中心© 赵强

预判

直到项目建成,体育中心南部的道路也没有实施,东侧的道路作为周边房产项目的施工堆料场地,也不算开放的城市界面。实际上,建成后的开放界面也没有比设计之初更加改善。好在已经有预判,设计中就特别注意了三馆的各个界面的均匀性和整体性,并没有特别强调某一界面的单一形象特征。按照目前的场地条件,反倒有种依山就势的自然和亲切。建筑融于山野形成的安静画面,与运动场地的喧闹人群形成对比,有种近处是市井生活,远处是诗意山林的别样体验。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建筑融于山野形成的安静画面© 赵强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山林、廊道和被反射的阳光© 赵强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最封闭的现状边界,去创造最开放的场所——顺昌体育中心是我经历的从设计到运营,都最为开放的,尽管限制重重。我去过很多省市级的体育中心,都是宏大而崭新的沉寂在那里,封闭在那里,虽然华丽,但是难掩消沉和寂寥。设计也很无力,有机会尝试和探索,并不断地思考,甚是欣慰,也倍感责任。希望我们都能经历真实的成长,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何时……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静谧© 赵强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人气© 网络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总平面图© UAD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三馆一层平面© UAD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三馆二层平面© UAD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三馆立面图© UAD

顺昌体育中心 建筑设计 /  浙大设计院
三馆剖面图© UAD

项目名称丨顺昌县体育中心
项目业主丨顺昌县城市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丨中国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
设计单位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丨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丨39024.6平方米(地上35348.6平方米,地下3676平方米)
设计时间丨2017年-2018年
建成时间丨2022年
主持建筑师丨吴震陵、颜慧
建筑设计丨王晨、杨燊、石绍聪
结构设计丨周建炉、胡波、金鑫
给排水设计丨张楠、周欣、汪奕贝
暖通设计丨宁太刚、张蔚琳
电气设计丨杨文征、俞侃
智能设计丨李向群、袁骁男
幕墙设计丨史炯炯、王皆能
室内设计丨李静源、张慈、方彧、贾茹
景观设计丨王洁涛、徐聪花、朱靖、姚海燕
照明设计丨庞笑肖、俞媛铭、肖舒峥
造价(经济)丨孙文通、褚铅波、吴佳莉
建筑摄影丨赵强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 浙大设计院查看链接。文章内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其权利人所有,特来设计对其不享有任何知识产权,仅做学习交流之目的。若本文存在任何知识产权争议,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特来设计,以便特来设计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删除、澄清声明等形式),以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损失。

(0)
上一篇 2023-05-09 16:21
下一篇 2023-05-10 17:11

您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号
公众号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