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港中大整体校园1:1500模型

此方案仅为竞赛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无关。

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和创盟国际联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方案竞赛设计,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267180平方米,由7个地块组成——地块A 教学综合大楼,地块B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地块C 科研综合楼大楼,地块D 钟楼,地块E, F, G皆为书院。秉承港中大校区多样性、丰富性、通达性以及活力智慧、全人教育的场所精神,四个团队方案上各具特色,在已建成深圳校区一期的整体规划和建筑类型上,通过集群设计,尝试创作出更加多元别样“和而不同”的建筑类型,努力营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共享生活与绿色智能的校园体验新场所;其中AB地块由都市实践设计,CD地块由迹·建筑设计,E地块由创盟国际设计,FG地块由南沙原创设计。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上园+下园整体鸟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校园整体规划平面

下园教学区

二期下园教学区由A地块教学综合大楼、B地块国际学术交流中心、C地块科研综合大楼和D地块钟楼组成,AB地块为场地塑造门户,两座建筑构成校园新的城市界面,C地块的高层建筑作为校园新地标,D地块形体简洁的钟楼是港中大校园百万大道公共空间的延伸,是校园轴线的节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下园教学区1:1500模型

A&B 地块:教学综合大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 都市实践

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下园入口的新建筑群以社交空间与教学设施吸引整个校园的学生,在校园边界上重建与城市的关系。学校新的门户形象也由此形成,展示其在周围片区重要的影响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教学综合大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1:500模型

连接教学大楼与学术交流中心的广场是两座建筑最主要的室外活动空间。广场以山谷般的形态作为设计出发点,沿着斜坡形成室外坐席与不同高度上的开放非正式学习与社交空间。十字交叉状的广场既是一个校园结点,在两个方向上连接中轴两侧建筑,以及校园与城市;也是一个公共交汇点,一个共享知识,讨论与互动的集会空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交流广场轴侧分析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城市地标/校园门户

A地块:教学综合大楼

教学大楼水平伸展的体量容纳了新的多功能报告厅,课室,研讨室,教师以及行政办公空间。建筑体量自二层起前后错动,漂浮于中轴之上,形成有遮蔽的首层空间与高低错落的室外平台,激发学科之间交流。山谷状的斜坡广场渗透进教学大楼深处,将学生引向上层的课室与研讨室,并沿着连桥与平台构成的交通网络向上延伸。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交流广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设计分析

以模块化系统为主要组织原则使得结构效率与空间的灵活使用得到保证。四个由教学功能模块构成的板楼体量垂直下园中轴方向排列。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典型平面分析

每个板楼体量的地上三层均整合于公共裙楼之中,使不同学科课室间交通便捷,也便于行人从中轴大道快速抵达。另外,一个内部连路在建筑第三层将四个中庭连接整合成一个连续的室外活动空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剖透视

B地块: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下园中轴另一侧的学术交流中心与教学大楼共同塑成了校园新的门户形象。各多功能会场整合并线性排布于斜坡下,使行人可从中轴直接通向不同报告厅。山谷状广场将人引上三层的绿化露台,共同形成一个激发公共交流讨论的室外集会空间。行政办公功能主要布置于漂浮的上层体量之中,多个小阳台向体量内凹,相对私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剖透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教学综合大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1:500模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教学综合大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1:500模型

C地块:科研综合大楼 / 迹·建筑

C地块由高层实验楼与底层半下沉的校园大型活动场所组成。大型活动场所的混凝土大跨屋顶成为新的平台,周围绿树环绕,穿过树缝可以望向远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科研综合大楼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草图 | 华黎

实验楼高近100米,南侧面朝大平台,视野开阔,可俯瞰校园;北侧临山,静谧怡人,有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首层通透的门厅让风景得以渗透和延续。实验楼由双层窄长与单层宽短的两种体量叠合构成,错缝中渗透出校园与山景,形成宁静舒适的露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1:300模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剖透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实验室空间分割例举

北侧的管井是实验室功能外化的形式表达,与叠合的体量一同形成三轴正交之势,体现出实验室理性的性格。体量的错缝在东西侧和南侧分别形成单层与双层露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实验室内部空间

实验楼标准层按单层较宽体量和双层较窄体量有两种整体平面,中间走廊将楼层分为南北两区,每层的北区都是一个大于500平方米的无柱大空间,方便实验室灵活划分。双层体量还提供了创造8米通高实验室的可能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轴侧分析图

底层的大空间下沉3米,四周开高窗。屋顶由混凝土大梁形成大跨结构,由四周的V形柱支撑。大屋顶给人一种漂浮感。大空间内可容纳大型校园活动,如数千人的典礼、考试等,日常则可作为室内运动场馆使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大空间内部空间

地块D:钟楼 / 迹·建筑

D地块的设计开始于对校园交通系统的梳理。百万大道的最西端的架空连廊将公共人流引至3.5m标高处的平台,下层解放作为为车行道,实现人车分流。架空连廊的南侧与南校门通过公共大楼梯相连,西侧与上山步道连接直通C地块,北侧可通过另一部大楼梯通往逸夫书院与诚道楼区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轴侧分析图

钟塔位于百万大道轴线西侧尽端的正中,简洁的体量使它充满纪念性和力量感。游人可通过位于架空连廊的主入口进入钟塔,眺望百万大道轴线的校园风景。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1:300模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1:500模型

上园书院区

书院建筑类型 | 上园为港中大深圳校区书院所在,一期建成教职工宿舍为点式住宅和三个书院为板式住宅楼。方案秉承了港中特有的人文、个性、共享书院制传统,通过对中西书院、传统民居以及公共性与灰空间等不同经典类型和案例研究,结合整体场地的地形地貌特色,因地制宜,设计尝试提供与现有书院类型“和而不同”, 更具公共性和体验感的生活场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书院类型研究:向心 – 连接 – 边界 – 公共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上园书院1:1500模型

E地块:书院 / 创盟国际

E地块书院位于上园南侧,通过多维度的公共性、多层次的绿化性以及多元的共享性,化实为虚,实现面向未来书院生活的居住、学习与运动空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上园入口效果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西侧半鸟瞰

平面布局的四个主题院落分设球类广场、滑板广场、音乐广场和阅读广场,动静相宜,面向不同的场所体验。二层的十字连廊 ,连接E地块书院与周围书院空间、绿化空间及运动空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轴侧分析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四大共享广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多元的共享空间:广场空间、露台空间、多层级共享

书院采用绿色建筑设计与智能建造技术,通过竖向绿色中庭,优化建筑通风。采用装配式PC建造体系,实现高达70%的预制化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滑板广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阅读广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E书院建筑模型1:50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多层次的绿化空间

F&地块:书院 / 南沙原创

F与G地块位于上园北山坡的平地上,东望盐龙大道;西邻教职工宿舍楼,远眺中园,近俯上园书院, 环境优美,郁郁葱葱。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F&G 书院鸟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F&G 书院效果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F&G 书院概念草图

FG区介于山上教师生活区与山下服务区学生生活区之间,目前上园已有独立式、联体式的书院或宿舍楼,如何创造一个具有识别性的个性书院,同时又是上山下山的便捷路径和共享空间;FG书园区是否能成为自然、社区、知识互联和通行互联的系统性“基础设施”,并营造一个舒适开放绿色便捷的书院氛围和生活场所,是这个任务的最大挑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F&G 书院首层平面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F&G 书院屋顶平面图

“顺势而为,依山而建”, 保留了坡地的植被,在现状台地上设置多层面(multi-layers)水平和垂直格局。建筑上选择了有良好通风采光和景观视线的内庭塔楼宿舍类型,由男生、女生和混合宿舍三栋一组形成一个书院,加上一栋博士楼,形成7栋楼3个组团的格局, 组团之间由不同的分级共享功能的两层裙楼“自由流通自由组合”在一起,屋顶是两个书院和博士楼共享的室外运动和休闲花园。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F&G 书院公共空间及界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F&G 书院公共空间及界面

这样的规划布局,既有机联系了上山下山不同生活区,营造了开放、轻松、通达、弹性的公共空间,在视觉上也没有阻挡教职工宿舍楼,并与教职工生活区形成了良好的开放、共享和通达的社区界面。 而南面,由于水平连续性,形成了一览无遗的宽视角景观界面,与自然和上园书院融为一体。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F&G 书院圆形庭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F&G 书院屋顶共享空间

每栋U型塔楼的宿舍,根据朝向及书院特点,每个宿舍均设置了景观阳台,起到遮阳缓冲的作用;单元由内向单回廊串联起来,并在公共交通区设置共享区,增加学生们之间的互动机会。 屋顶结合楼梯间和水房的层高需求,设置了公共活动区,与通高的内中庭,起到通风隔热和采光的作用;根据书院设计任务书和管理要求,在两层裙楼的共享界面内设置书院公共功能空间和书院服务中心,应有尽有、弹性通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F&G 书院1:500模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F&G 书院1:500模型

此次设计竞赛,是一次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实验性的设计集群合作,如专家评委们所言:

“该方案是最具个性的一个,体现了当代校园的价值诉求,各建筑单体方案鲜明,空间形式简练。”
“各有特色,和而不同。每一个建筑有挑战校园建筑的意义,真正做到对开放、共享、社区、创新的新探索。”
“各个地块的做法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具有建筑师的立场和态度。”
“专业、严谨、优美、简洁;创造了前瞻校园的氛围;造型极具创意、空间安排良好。”

“nice idea to work with different architects on different buildings,still harmounis”
“very sophisticated design, original, innovative design which give the campus the 21st century expressio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建筑竞标方案设计/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港中大1比500实体模型照片

项目信息:
建筑单位: 南沙原创+都市实践+迹·建筑+创盟国际设计年份: 2019
建筑面积:
A地块 教学综合大楼 63600平方米
B地块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37500平方米
C地块 科研综合大楼 69250平方米
D地块 钟楼 635平方米
E地块 书院E 24832平方米
F&G地块 书院F&G 57400平方米
主创建筑师:刘珩 (南沙原创)、刘晓都 (都市实践)、华黎 (迹•建筑)、袁烽 (创盟国际)
设计团队:
南沙原创:黄杰斌、吴义娟、谢岩旭、张诗晗、黄赞宁、王蔓芷(实习)、周昱成(实习)
都市实践:Milutin Cerovic、翁华、李想、廖梦君、许潇、张超贤、张雪娟、熊洋羊、厉静远(实习) 许安江(实习) 黄钧琳(实习)
迹•建筑:戴琳逸、杨林、谢依澄、Florent Reverdy、李梓源、吴永一、刘沛艺
创盟国际:高洁、林钰琼、王诗云、朴京达、龙腾、杨冰、张啸
竞赛主办方: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竞赛协办方:有方空间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 建日筑闻查看链接。文章内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其权利人所有,特来设计对其不享有任何知识产权,仅做学习交流之目的。若本文存在任何知识产权争议,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特来设计,以便特来设计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删除、澄清声明等形式),以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损失。

(7)
上一篇 2019-06-13 17:39
下一篇 2019-06-14 09:24

您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号
公众号
小程序